【实用诗篇】诗篇第一百二十五篇
上行之诗。
1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
2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从今时直到永远。
3恶人的杖不常落在义人的分上,免得义人伸手作恶。
4耶和华啊,求你善待那些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
5至于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耶和华必使他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受刑。愿平安归于以色列!
【诗篇注释】
诗题与背景:上行之诗。
也许我们已经领会,上行之诗作为诗题、是一个总体的分类,但是对于每一篇詩单独来说、并没有提供额外的背景资料。反倒是每篇诗的内容、给予读者更多对“上行”的理解、理解他们在上行的经历中各种不同的心情。从這诗篇本身来看,这更像诗人由外地远眺的感触。他朝圣、或由异地归来、将近圣城的时候,看见群山围绕耶路撒冷,因而作了此诗。他的感触就是:倚靠耶和华的人永不动摇。
如果这篇诗是被掳归回时期的作品,诗人有感而发、就是因为他看见了不少义人与恶人的结局。神借着以色列人被掳的事、把恶人与义人分开来。恶人出去受刑,也有人走了弯曲的道路;但是那些心里正直的人,终于回到了耶路撒冷!
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
永不动摇。
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
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
从今时直到永远。(vv. 1-2)
第1节,永不动摇,永字被弱化了,在原文它是:不可动摇、到永远。当诗人说,好像锡安山,不可动摇、到永远的时候,是指倚靠耶和华的人不可动摇呢?还是耶和华不可动摇呢?从文法来说、是前者:人不可动摇。但是真正的意思是因为神不可动摇。在下文(v.2)就清楚了。因为第2节这里的平行对比,是拿耶和华与众山对比,耶路撒冷和神的百姓对比。而到永远三个字、发展成了一个比较长的片语:从今时直到永远。
恶人的杖不常落在
义人的分上,
免得义人
伸手作恶。(v. 3)
这一节中文末两句看起来很短;这又是因为中文的伸缩性、可长可短。如果拉长,可以这样:免得义人伸出去、用手去碰不义的事iniquity。
义人的分,这个分字、在英文是lot,或allotment,它的含义是指产业。恶人的杖不落在义人的分上,意思就是虽然他得意、逞快於一时、恶人不能染指义人所当有的。整句话的走向,就是神这样拦阻恶人,是免得是非不明,怕义人就不能坚持了,他也许就会像亚萨的诗所描述的、心怀不平而跌倒;(诗73:1-3)去作了不义的事。
耶和华啊,求你善待那些为善
和心里正直的人。
至于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
耶和华必使他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受刑。
愿平安归于以色列!(vv. 4-5)
善待为善的人,听起来虽然拗口,却忠于原文。英文的翻译,作Dogood, O Lord, unto those that be good. 斜体字英文是点加上去的。这是一个祷告,诗人求神 Do good unto good. 说白了就是求神善待好人、和心里正直的人。第3, 4两节的感受,让我们觉得诗人一定看过、听过、甚至自己经历过许多好人没有好结局的事;所以才有这样的祷告。被掳本身、是因为以色列人悖逆神、去拜偶像,而且在亡国之前、由小先知书的记载,已经是一个社会公义荡然无存的国家了;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良善、心里的正直或邪恶、偏行弯曲道路,神还是应该伸手干预的。诗人祷告是表明他相信公义、良善的神仍然是公义、良善的!
第5节、作恶的人,是仿照第3节的译法;翻译成不义 iniquity, 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受刑、是中文加上去的,原文没有。这个“出去”原文 yalak 的意思是带出去;无怪我们会领会为出去受刑了。在被掳的人中,也还有各色人等、良莠不齐;这并不稀奇。但是在归回的人群中,是否一定更加优秀呢?不敢说。事实上由尼希米、以斯拉的记载、他们之中也有一些坏份子。然而在诗篇的灵感中,诗人祷告神,那些作恶的人、不义的人、偏行弯曲道路的人,最好神把他们流放在外邦;就出去吧,不必再回来了!
最末一句:愿平安归于以色列!被掳是神的审判,被掳归回是神的恩典、慈爱和公义。正如以色列人当年出埃及、入迦南,神借着摩西告诫以色列人:神把迦南地赐给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的义、或心里正直,而是因为迦南人的恶;(申9:4-5)并且是因为神与列祖所立的约。同样的,现在归回了、还是因为神的信实,他纪念他和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然而,这并不拦阻诗人热切的期望,这归回之后重建的国家,会是一个平安的以色列!
【默想诗篇】
125:1-2
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
永不动摇。
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
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
从今时直到永远。
这篇诗最常被人记诵的就是头两节了;因为读起来铿锵有力,又引人深思:思想我们救恩的可靠性。(默想)锡安山在以色列人心目中有极崇高的地位;尤其是上行来朝圣的人,他的目标是圣殿、而地标就是锡安山——只要望见锡安山,圣殿还会远吗?再者,如果这篇诗是被掳归回的作品,那么锡安山更是只能梦魂牵萦——直到现在了。
哦!看见了;看见锡安山了!可真雄伟啊;整座山脈突然映入眼帘!这一定是诗人的第一印象了。誰能撼动它呢?(联想)我忽然想起一句成语:撼山易、撼岳家軍难!岳武穆氣壯山河、精忠報國,但是竟然给秦檜十二道金牌催回!昏君無能、权臣當道;河山未還,岳家軍還是給撼了!但是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主啊!不是山可靠、而是你可靠啊!
說是众山围绕耶路撒冷,其實是锡安山位居群山的中央,兩翼各向東北、西南連綿展开。就绝对高度来说,每座山本身并不是那么了不起、没有特别高的山,但山与山之间有低谷,构成了一道一道的天堑,地势险要,自古就是易守难攻;难怪大卫费了老大的力气才从耶布斯人手中夺过来!(撒下5:6-8)
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诗人的灵感来了,也可以说他是有感而发吧!(默想)如果他是被掳归回的余民,他应该是第一次看见锡安山!七十年了,从他的父亲算起七十年;他们心心念念、终于回家了,老父已经不在了,但神的应许是可靠的。老人家临终之前特别把他叫过来,对他说:神责罚我们这一代,这一生不能再见锡安了,但先知的话是可靠的,神必定带你们回去。孩子,你要尽心、尽性爱耶和华你的神,单要事奉他!(申4:27-31;代下6:38;耶32:37-38)孩子,你回到锡安的时候要纪念他的应许,他如同锡安山一样稳固可靠、永不动摇!
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神啊!你真是围绕着你的百姓,你的眼、你的心都没有离开他们!从今时直到永远。(默想)论到救恩的稳固性,主耶稣啊,我想起你对门徒说的话:“他们永不灭亡,誰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 . . ,誰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约10:28-29)又说,“我不撇下你们为(像)孤儿”,所以你差遣圣灵来。(约14:18)主啊,我们的救恩稳固胜过锡安山;而你的眷顾、你借着圣灵、围绕你的百姓,也胜过众山围绕耶路撒冷。
125:3
恶人的杖不常落在
义人的分上,
免得义人
伸手作恶。
(默想)恶人在想什么?染指义人的家业?这是发生在以色列境内吗?还是在被掳之地呢?嗯,七十年寄居外邦,也够久了;娶妻、生子,生活还是现实的、生存还是必要的,在外邦置产也是合理的吧!恶人不肯自食其力,倒要强取豪夺;哎,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有恶狼,就是被掳到了外邦还是一样!
在异地他乡,我可以想见以色列人是没有什么人权的,所以才会有恶人大胆欺压本国的子民——本来你以为他们同是落难人,会同病相怜、和衷共济的,不是吗?他们就看准了、吃定了义人投诉无门!诗人祷告,恶人的杖“不常”落在义人的分上;这表示什么呢?表示还是会发生的。这会有什么影响呢?诗人说了:“免得义人伸手作恶!”(默想)我们可以理解义人怎么会伸手作恶;人就是人、义人还是有血气的。他在没有法律保障之下长久受欺压,会有什么反应呢?岂能束手就缚任人宰割呢?用自己的手保护自己,和伸手作恶当中的差别何在呢?也可能本来是为了保护自己,结果却伸手作恶了。
(祷告)主啊,虽然难忍,但是当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求你记念我,免得我伸手作恶。记念我不过是人,我还有血气、我的生命还没有完全被圣灵掌管!记念我!记念我!
125:4-5
耶和华啊,求你善待那些为善
和心里正直的人。
至于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
耶和华必使他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受刑。
愿平安归于以色列!
(默想)如果诗人只是说“恩待善人”Do good unto good,也许我一点都不会受感动,因为我会以为自己是善人,那是应当的;但是当我读到免得义人伸手作恶的时候,我警觉了——因为我无法认为自己是义人、是你能恩待的;伸手作恶反而是那么容易!所以,若有人“为善”你岂不应当善待他吗?(不是我!)主啊,义与善是有差别的;除去我的自义,因为我不是那些心里正直的人;但是我仍然求你以恩典、良善对待我。
一同出去!主啊,诗人不是被掳归回的人吗?(默想)他们不是已经“出去”又回来了吗?我觉得诗人的话里有赶逐出去的意思;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是不是你有“清理门户”的意思呢?主啊,你使他们被掳、又带领余民回来,原来是为清理门户啊!这样看来,诗人最后的话就很有道理了:愿平安归于以色列!那些恶人出去不再回来了!
主啊,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也要经过清理呢?(默想)你说,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父)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约15:2)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呀!所不同的,你不把我们带到外邦,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外邦人”、本来就是属于世界的;你却说我们是你真葡萄树上的枝子。主啊,从我蒙召事奉你,我就知道,你要坐下如熬炼银子一样,洁净利未人。(玛3:3)但是为什么到现在我的生命还有这么多糟粕呢?
愿平安归于以色列!主啊,我只能说,求你越过你仆人的软弱,愿平安归于你的教会!
【本日金句】
倚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
永不动摇。
众山怎样围绕耶路撒冷,
耶和华也照样围绕他的百姓,
从今时直到永远。
~诗125:1-2
【查经问题】
1. 用山来形容是很自然的;但是倚靠耶和华的人永不动摇。实际在说什么?为什么?请从字面(诗的文本)开始回答。
2. 义人的分,这个“分”解释作产业;有没有另外一篇诗支持这样的解法?
3. 你认为义人可能会伸手作恶吗?在什么情况下呢?
4. 善待为善的人,原文是do good unto good;这样的还原,对你理解原文的意思有什么帮助?
5. 末了一节的“出去”原文是没有的;所以,出去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刑罚。这样,你对诗人的原意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讲道大纲】
这篇诗中传达的信息是什么?我们可能会发现五、六个重点:倚靠耶和华的人不动摇,恶人的杖和义人的分,义人竟然会伸手作恶,耶和华善待那些为善和心里正直的人,耶和华必使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最后,愿平安归于以色列!但是要发展成一篇信息,还需要有主题以及连贯的思想;这就要稍微动动脑筋了。
如果最后一节是主题,那怎么样把信息往这个方向走呢?
主题:以色列的平安
大纲:
一、耶和华永不动摇
1. 锡安山永不动摇
2. 耶和华永不动摇
3. 信靠耶和华的人永不动摇
4. 他们从今时直到永远永不动摇
二、义人的分
1. 义人的分是非法得来的吗?
2. 恶人觊觎义人的分
3. 恶人用杖夺取义人的分
4. 义人为什么会伸手作恶
(1) 义人没有保护(在异乡)
(2) 由自我保护而伸手作恶
三、神的公义
1. 不同的人神对待他们不同
2. 神必善待善人和心里正直的人
3. 神赶逐偏行道路和作恶的人(出去)
四、以色列的平安(结论)
1. 以色列人所需要的是平安
2. 平安是认识耶和华的永不动摇
3. 平安是因耶和华保守义人(不过度反应)
4. 平安是因耶和华以公义对待为善之人